星期五, 8月 05, 2005
永遠不要因為工作不好而辭職
有一位老人,獨自住在家裡。他的兒女輪流回來照顧他。後來覺得最好還是住到老人院去比較好,因為他的眼睛已經完全看不見了。遷入老人院的那一天,服務員牽著他的手告訴他,房間的樣子,牆上的壁畫,窗戶外面是一大片草地,還有水池,這位老人回答說,真的好美,我想我在這裡會很開心。服務員瞪著他,一臉訝異的說,你什麼都看不見,你怎麼知道美不美呢?講到這裡,你大概已經知道這故事想要說的是什麼了?我們比那位老人的情況好多了。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有沒有這麼振奮,這麼積極?辦公室裡的事好像永遠都做不完。煩惱的事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那麼多。房子、車子、小孩的學業,今天的早飯該吃什麼,這些事從未間斷過,就待會兒出門,從車子開出去到抵達停車場,至少會發三次火:有人換車道沒打信號燈;某段路塞車因為有人在路邊並排停車;再有就是亂按喇叭。想到這裡,怪不得我們真的要做一選擇。選擇今天我要找到美好的事,還是要專注於煩惱的事。我們要選擇感恩、寬容,抑或是要讓抱怨、憤怒來折磨我。我們甚至可以在今天選擇關心他人,對他人感興趣的機會,而不要讓冷漠習慣性的在心頭。30年前,我對當時的工作非常不滿,時常抱怨,也多次口頭叫嚷要辭職。有一天一位其他部門的年長主管跟我說,永遠不要因為這個工作不好而辭職,一定要因為另一個工作更好而辭職。這二句話對我很重要。影響也很大。卅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他說的真的很有道理。現在的公司制度不好,下一個工作機構的體制多半也有缺陷。現在的公司不公平,誰能保證新的公司一切都很合理公道。現在的公司有派系,天知道多少公司有同樣的權力鬥爭問題。跟現在的主管處不好,新工作的主管就一定處得好嗎?因而換工作不是解決辦法。根本的辦法是改變態度。曾在集中營裡住過,遭受過人類最悲慘的折磨的奧地利心理學家Victor Frankel就認為,人所擁有的「最後的」(last)自由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態度。遭遇同樣的打擊,有的人選擇的是絕望,有的人卻選擇了希望。
朋友,你選擇?
誰最能左右孩子的智商?
誰最能左右孩子的智商?2004.05.26 中國時報 洪蘭專欄
不論環境怎麼辛苦,母親的正向樂觀態度,是造就孩子擁有信心與信任的最大因素。
在捷運車上聽到一個媽媽在教訓兒子,雖然是下班時間,車廂擁擠,但是母親聲音很大,大家都聽得見。母親的大意是:「我這麼辛苦賺錢,你不好好讀書,花了這麼多錢補習,怎麼還是補出這個爛分數!」大概是兒子考的分數實在太爛了,母親動了氣,就罵兒子:「你實在笨得跟豬一樣。」想不到原來低頭挨罵悶不吭聲的孩子突然爆出一句:「如果我是豬,那妳就是豬母」大家哄堂大笑,孩子一看闖了禍,一溜煙逃到別車廂去,留下母親楞在那裡。看到這一幕,使我想起美國有一份長期追蹤幼兒發展的報告,它最後的結論是「母親的個性,不管是與生俱來還是居家環境所造成的,對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影響力超越早期的介入計劃」。這個計畫是美國在一九七零年代初期,找了一百零七個低收入家庭,針對這些孩子做特別的,從四個月大起到小學三年級為止,提供語言發展及拼音識字技巧的訓練,然後追蹤這些孩子到二十一歲時的表現。結果發現一開始時,有經過輔導的孩子表現優於對照組,越早參加這個「介入」計畫的孩子在學業、智力上的表現越優越,例如到十二歲時,有參加的孩子平均智商為九十四分,而未參加的平均只有八十八分。但是隨著年齡增加,介入的效果開始減少,到十五歲時,介入組只比對照組多四點一分。當實驗者把別的因素都分離掉後,發現母親的智商因素,居然比參加計畫的長短更能解釋孩童的表現,母親的智商可以解釋十二歲時介入組和對照組兒童學業差異的百分之二十五,而參與介入計畫的早晚,只能解釋百分之三到六的差異。其實沒有這個研究,我們本來也知道「母親的態度」對孩子的成就非常重要。
美國太空總署的總工程師希坎姆在他退休以後寫了一本自傳《十月的天空》。在這本書中,他說他之所以能夠從貧窮的煤礦小鎮學校脫穎而出,拿到西維琴尼亞州科學展覽的第一名跟他的母親有關。他當年為了研發比較有效的炸藥使火箭飛得高一點,曾經把他們家的熱水爐給炸掉了,他當時非常緊張,以為一頓「竹筍炒肉絲」跑不掉了,害怕得不敢回家,當他餓得受不了,硬著頭皮回家時,想不到他的媽媽居然沒有罵他,只跟他說:「我早就告訴你父親這個熱水爐要換了,他都不聽,現在他必須要買一個新的了。」他聽了非常感動,決定一定要將火箭發射成功來報答他媽媽,他母親的態度改變了他的一生。
美國布希總統身旁最紅的萊斯女士也說她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她家的東西都堆在馬路邊,原來她母親付不出房租,被房東趕出來了,她當場決定輟學去做工賺錢,她母親不肯,對她說:「沒有房子住妳一樣可以讀書,但是妳不讀書一定不會有房子住,妳要改善我們的生活只有讀書,妳讀了書以後我們一定會有房子住」她一路靠獎學金念書,最後當了總統的特別顧問,她母親果然盼到了一棟房子。
所以不論環境怎麼辛苦,母親的正向樂觀態度,是造就孩子擁有信心與信任的最大因素,我們一向都說每個成功的人背後有個偉大的女人,這個研究只是更肯定這個看法而已,父母不要妄自菲薄,小看你的孩子,找出他的長處
------(完)------
庭毓讀後感:
人一生當中一定都有幾個影響自己深遠的長輩,有一天我們都也將成為後輩的長輩,互動的機轉在於上行下效,長輩、前輩、在上位、佔優勢的人不居德,後輩、後進、在下位、居劣勢的人自然是心悅臣服。天地之間的道理是天真而活潑的,如果我們凡事都以付出的多寡來衡量應得的回報,那生活就無愛可言。推倒禮的高牆,我們可以讓自己跟周圍的人都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