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生育率越來越低,許多年輕夫妻礙於許多理由不願意生小孩,除了經濟跟生活壓力以外,大家更普遍認為,生養小孩容易,但是教養小孩卻大不容易。確實如此,父母親除了給小孩生命以外,更要讓小孩能夠享受生命的意義。
父母有正面回應,小孩就願意表達自己想法
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正確的情況下,導致青少年的問題層出不窮,他們承受不了學校或補習班痛苦的學習,又迫於考試與升學的壓力與父母的期望,在無處宣洩下,傷害自己、離家出走、誤入歧途,變成他們表達不滿的選項。
父母親應該是最瞭解自己小孩的人,小孩子的反應與需求,往往會透露出他們的心境與想法,如果父母親可以正面的回應,小孩就會越願意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但是,如果父母親總是敷衍或給予負面的回應,隨著小孩越來越大就越不會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因為他們認為講了也沒有用,父母親根本不瞭解自己。 許多父母或老師總會以成績來評量孩子的好壞,當孩子成績考得不理想時,父母與老師的表現與責罰,往往會觸傷小孩的心靈,使他們感到挫折,尤其是小孩的觀察力相當敏感。記得一位朋友曾說,她從來沒有告訴家裡的小孩希望她考一百分,但是有一天小孩卻告訴她:「姑姑,我知道您希望我每次都考一百分。」這時她才體會到,雖然大人的嘴巴不說,但是表現出來的期望與行為,卻同樣會造成小孩的壓力。
網路經濟時代,父母跟孩子須有相同的經歷
事實上,身為大人的我們都明白,小孩是不會因為負面的責罵、處罰而越考越好,反而會因此對自己失去信心。在中國大陸的《人民網》上,我看到一則新聞心裡很有感觸,一位南昌的初三學生給家人留下一封信後,獨自離家出走了。
信中寫到:「爸、媽: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走了,因為我真的扛不住了,這次我又沒有考好,我真的沒有臉再見你們,所以我只好……我走了,你們也不必擔心了,我會好好地照顧自已,你們就對學校說我得了病,不能去學校,我這次沒考好真的不能怪我自已,我真的努力過了,可能我真的不是學習的這塊料吧!珍重了,你們也不必找我了,等我長大有錢了,我再回來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吧!」
在台灣青少年問題也是相同的,近日的《東森新聞報》上,報導了一名國中剛畢業的十六歲女學生在網上交友,認識一名現年廿五歲有麻藥及性侵害前科的男子,因為父母反對其交往,女學生竟然就以刀片割傷自己手腕,然後離家出走,到現在已經半年,期間家人曾經接獲恐嚇電話,父母親終日擔心難過,深怕孩子遭遇不測。在接受訪問時,這位母親痛苦的說到:「網路會害死現在的父母親。」
網路真的會害死現在的父母親嗎?在智識經濟(網路經濟)時代,由於資訊取得快速,環境也有了重大的改變,父母親跟孩子如果沒有相同的經歷,看法就會產生極大的差異,加上溝通不良,之間的距離就不是代溝足以形容。
父母應該探討,小孩為何不願意跟你多說話 其實網路僅是一個工具,正面的善用它,它可以帶領我們遨遊世界,快速取得許多有意義的資訊。相反地,如果負面的拿它來消磨時間,網路交友、電玩、色情…等,可能就會使得小孩不當的沉迷其中,荒廢了時間與生命的意義。
因此,父母親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以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反應到現在孩子的成長經驗,更不能以「小孩什麼都不懂,聽大人的就對了」來教導孩子。父母親應該探討的是,小孩為什麼寧願在網路聊天室留連,卻不願意跟你多說一句話?
因為當小孩問父母問題,父母親如果不耐煩的說:「問這麼多做什麼?長大以後你就會知道。」父母親以為這樣的回答,小孩就會死心,結果小孩在父母身上找不到答案,就到網路聊天室、網路論壇、網路知識…上,去問問題或找答案,不管他找到的答案正不正確,可以確認的是,孩子以後有問題也不會再跟你分享了。
不管目標高低,有目標才能推著自己往前走
又為什麼孩子可以長時間玩電玩,卻對其他事物毫無興趣?剛開始,孩子可能因為無聊或苦悶,所以拿來打發時間,沒想到電玩只要下點工夫,就能過關斬將或取得積分,還可以跟同好互動與分享,滿足感與成就感很容易就會產生。而做其他事情,如果在沒有興趣前就先有壓力,自然也無法發展。也就是說,孩子不一定真的喜歡在網路上聊天或玩電玩,而是孩子的人生沒有目標,換句話說,沒有其他東西更吸引他。
父母親應該認知到每個孩子都不同,並懂得從孩子成長過程中,觀察並協助他們發掘自己的興趣,誘導孩子能夠朝此發展,進而將興趣變成一種專長,然後讓孩子自己設定目標,從過程中不斷嚐到成就感的喜悅,一步一步的往目標邁進。最近報載,私立職校汽修科考上台大機械研究所學生羅濟峰的話,他說:「人要有目標,不管目標是高或低,有了目標才能推著自己往前走。」
為人父母不容易,親子關係需要用心經營,點點滴滴種下的「因」,未來就能收成「果」,不要僅看現狀去責怪孩子的不是,因為會造成孩子今天的問題,家長責無旁貸,為了不要有遺憾,從現在起,請懂得欣賞孩子的優點,更多的包容讓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吧!
(馬紹慧整理/本文與獨家報導周刊同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