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03, 2006

想獲利 科技廠得抓住消費趨勢

2006.04.01 中國時報 彭漣漪/專題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和聯電,去年一整年的股價表現平平,DRAM廠也好不到那裡去,投資人會懷疑,到底是市場不好還是企業問題。

事實上,二○○五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較前年成長六.八%,表現超乎預期的好;但是,台灣晶圓代工業卻衰退六.三%,DRAM和其他製造業自有產品衰退五.一%,都遠低於產業水準。為什麼?

消費電子產品成長快速

沒賭對科技趨勢、跟上產業主流是主要原因。工研院IEK 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彭茂榮分析,台灣IC製造業自有產品集中在資訊應用,晶圓代工以通訊應用為主,而二○○五年全球成長最快的科技產品卻是消費性應用,這是造成台灣半導體業與全球半導體成長力道差異的主要因素。

根據科技產業研究機構WSTS、Dataquest的資料,二○○五年,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如MP3播放器、遊戲機、數位電視的成長率為十六%,是所有科技產品類型中最高的;相較之下,無線通訊成長率只有三%,資訊只有七%,遠遠不如消費性電子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產值已逼近二○○四年科技產業明星無線通訊產品。

錯判科技趨勢,企業常常會遭受慘痛市場教訓。網路通訊IC大廠瑞昱,股價曾逼近兩百元,但由於沒跟上網路通訊由有線走向無線的趨勢,獲利一路下跌,目前股價只有三十幾元。

蘋果的iPod大成功,則是資訊業成功轉戰消費電子領域的典型代表。iPod能大賣,除了整合數位音樂平台,說穿了,「就是設計漂亮,消費者喜歡,」連續三年贏得台灣十大國際品牌第一名的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分析,台灣一直從製造業角度在思考事情,專心把產品做得更好、更便宜,但是在未來的品牌至上時代,做出差異化和特色反而更重要。

消費者主導市場需求的時代來臨,促使資訊、通訊、消費性電子、家電產業「數位匯流」加速進行。外出時,可攜式個人化數位商品流行,閱讀器、手機電視、迷你電腦、影音播放器等將快速被市場接受;在家庭中,數位電視、上網遊戲機、數位家電因價位下降、技術到位,也會展開一波驚人的替換潮。

數位匯流將促成各種整合平台成形。國家通訊委員會委員謝進男分析,屆時,各種內容將以數位方式集結成一個超大型的「中央廚房」,再透過各種網路傳遞方式提供給終端用戶,例如行動通訊的無線通訊流、金融機構的金流、購物頻道的物流資訊、電視頻道資訊流以及固網資訊流,可以因「數位」而大匯流。

所以,「消費性運用」,將是未來科技應用的關鍵字。工研院IEK主任杜紫宸預言,未來將是一個「忠於個人」的年代,無所不在的網路將引爆數位生活新紀元。

台灣科技廠商該如何掌握未來消費性運用的趨勢?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朱榮坤認為,現在,消費性電子大廠逐步往資訊領域靠攏,資訊大廠則朝消費性電子領域靠攏,台灣廠商比較好的戰略,是順著後者的方向轉進,正如同英特爾、蘋果走的步驟,因為資訊畢竟是台灣的長處所在。

在數位匯流的消費性應用時代,從廠商投資到個人理財,跟對趨勢是最重要的。

沒有留言: